榆阳区“医养结合·集中供养”改革助推特困人员精准脱贫
冬雪过后,阳光耀眼,松枝上挂着未消融的积雪,空气中透着清冷新鲜的气味。双下肢截瘫整整19年的尹买旺操控着电动轮椅,来到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活动室窗前晒起了太阳。“这十几年来,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还能坐着晒太阳。如今我的愿望实现了,是榆阳区老年护理院的医护人员让我获得了新生,这里就是我第二个家!”
尹买旺只是榆阳区享受“医养结合·集中供养”政策中,众多失能半失能的特困人员之一。
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,榆阳区坚持政府兜底与社会养老相结合,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将全区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依托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进行就医就养式供养,率先在全市探索开展了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“医养结合·集中供养”试点工作,彻底解决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综合养护和医疗保障的难题。
兜底新举措——全区所有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都可在老年护理院安家
榆阳区现有农村特困人员861人,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近24%,其中完全失能49人,半失能133人,占农村特困人员总数的21%。这一群体无劳动能力,无生活来源,无法定赡养、抚养、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,失去或者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,是贫中之贫、困中之困,成为精准脱贫的难中之难。
在广泛调查、深入研究、精心筹备的基础上,2016年11月,榆阳区充分利用民办医疗机构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,许可辖区的榆林高新医院设立了一所民办养老机构——榆阳区老年护理院,并与其签订了《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收住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协议》,将全区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依托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进行就医就养式供养。
尹买旺就是在这次摸底调查中被确定为“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”,随即被接入老年护理院。
今年49岁的尹买旺,是榆阳区鱼河峁镇五保对象。1999年,失去双亲的买旺因营救工友在矿难中受伤,造成双下肢完全截瘫,失去生活自理能力。他的姐姐照顾他没几年,也突然离世。此后的10多年,鱼河峁镇政府雇用老党员崔升旺照顾尹买旺。尹买旺受伤后,腰部和腿部全由钢板固定,他的下肢肌肉严重萎缩、失去知觉,并出现多处压疮。由于得不到专业的护理,他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,人的精神也萎靡不振。“我那时候总觉得自己活着,就是在等死。”尹买旺谈到当时的情形时说。
“当时高新医院王涛副院长给我检查后,说我有希望坐起来,这一句话让我激动得睡不着觉。”尹买旺告诉记者。此后,通过医护人员精心照料和康复师的截瘫肢体综合训练、关节松动术训练、微波气压疗法等康复治疗,尹买旺的双下肢肌肉萎缩及腰部僵直症状明显改善,全身压疮也已全部治愈。2017年6月9日,买旺在下肢瘫痪整整19年后,奇迹般地坐了起来。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快,快推我去窗户边坐着晒晒太阳。”
“我现在生活得非常有规律,洗漱、吃饭都有专人护理。有专业的康复师对我进行康复训练。”尹买旺笑着告诉记者。
现在,榆阳区所有的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都可根据个人申请、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审核、区民政局核准,在签订三方协议后入住老年护理院。目前,老年护理院已收住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53名。
开创新生活——养老、医疗、康复三种模式可随时切换
“‘医养结合·集中供养’区别于单纯为供养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供养服务方式,它从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的综合供养服务需求着手,可以为供养人提供全面、周到、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。”榆阳区民政局局长郭锦飞介绍说。
17年前,马合镇补浪河村的刘宝元因感冒发热引发脊髓炎,导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觉。在榆林、西安各大医院求医无果后,父母亲将年仅16岁的刘宝元带回家,每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。刘宝元唯一能做的运动就是爬行,就连睡觉也是在下巴处支撑一个大枕头,用趴着的姿势入睡。2016年12月,刘宝元通过区民政局与高新医院联合筛选,入住高新医院老年护理院,每天都能吃上正点饭,还有专业的康复师为他做针灸理疗。最近,宝元已经学会自行向右翻身了。
老年护理院按照每3名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配备1名专业老年护理员,配备了专门的老年护理、医疗、康复和生活等设施,并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,为入住的失能、半失能特困人员提供生活照护、精神心理慰藉、文化活动、健康咨询检查、疾病诊治护理、康复保健、临终关怀等一系列的综合养护服务。具体工作中,根据特困人员健康和自理能力情况,相应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实行灵活动态管理,正常情况下由护理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,一旦发生疾病,随即就地转入“医疗模式”,由责任医生和护士对其进行专门诊治和分级护理。
榆阳区区长贺利贵说,“通过一年多的成功实践,榆阳区‘医养结合·集中供养’试点工作运转顺畅,效果明显。在没有增加政府政策外支出、没有增加财政负担、在相关养老和医疗费用完全可控的情况下,打开了医中带养、养中带医、优质高效、安全健康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新局面。”
专业护理团队——用大爱书写人间真善美
“让特困人员穿得暖暖的,吃得饱饱的,睡得香香的,笑得乐呵呵……这就是我的初心。我是党员,我愿意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为他们服务,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。”2017年12月27日,榆阳区委常委班子在高新医院举行“医养结合·集中供养”助推精准脱贫主题党日活动,预备党员、老年护理院护理二区护士长高媛在介绍工作时说。
高媛原就职于该院内科护士长,2016年农村特困人员入住该院后,高媛不顾家人的反对,辞去了内科护士长职位,主动到护理院挑起服务老人的重担。
“榆林高新医院是榆阳区‘两新’组织党建示范基地,以‘红铸医德,倾情大爱’为党建主题,秉承红色大爱,厚植红色基因,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扶老爱老的优良传统,融入到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当中。”榆阳区“两新”组织党工委副书记李世怀说。
目前,高新医院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,有党员90名。在党员职工的带动下,该院建立起了一支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的专业护理团队。
高媛和她的同事把院里的老人当作亲人,每天给他们端水喂饭、梳头洗衣、洗澡擦身、倒屎送尿。
45岁的特困人员蒋艳美,双脚患有先天性畸形,智力也仅为6岁左右。每天追在后面叫高媛“妈妈”。高媛每天早上要提前两个小时到岗,带着儿子的玩具,给她穿衣、洗漱,喂她吃饭,还要陪她玩,几乎每次都不能按时下班。晚上得哄她睡着,才能偷偷回家看儿子。在高媛等人的照料下,蒋艳美学会自己吃饭了。“看着她一点点地进步,我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励。”高媛说。
在榆阳区老年护理院,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………
该院护理人员实行24小时三班倒,但是,几乎每一位工作人员从来没能在换班时间准点下班,通常都要延迟几个小时才能下班。
高新医院党委书记、院长李源介绍,目前,护理员收入少,工作辛苦,但我们对护理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很高。医院把护理员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,在院内开设福源生活护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,定期举办医护人员和护理员培训,为老年护理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。
2017年初,榆阳区依托高新医院建立了老年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,面向全省培训老年护理人员2000多人次,提高了护理员的职业素质和护理服务水平,实现了全区所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100%持证上岗。
“下一步,榆阳区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、资金投入,依托全区现有的医疗机构,扩大‘医养结合·集中供养’覆盖面,在2018年之内,把全区失能半失能、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有效社会兜底保障,彻底解决特困群众的生活和健康难题。”市政协副主席、榆阳区委书记苗丰说。